|
勞務輸出調研報告 |
引題:近年來,勞務輸出已成為沿邊口岸最具有潛力、最 富有活力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勞務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 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研究勞務輸出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經驗,分析問題 和阻礙因素,按照市農委領導指示要求,東寧縣、鎮、村三級勞轉機構工作人員, 采取走村入戶走訪的形式,以填寫市農委下發的《農村勞動力情況調查問卷》為主 要手段,調查范圍涵蓋 6 個鎮 30 個村,主要從學歷結構、就業意向、影響外出就業 的原因等 14 個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收集有關材料,同時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形成 此報告。緊緊圍繞如何加快東寧縣富余勞動力轉移這一課題,在總結近年來成功經 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供參考。 一、基本情況 東寧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境內氣候溫和濕潤,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稱,區域 土地面積為 7371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73.3 萬畝,地理概貌為“九山半水半分 田”。全縣現轄 6 個鎮 102 個行政村,農業人口 10.2 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 6.2 萬人,農業可用勞動力 2.7 萬人,農村的基本情況是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資源相 對比較豐富,按國家在農村現行計生政策,預計今后 10 年,農村富余勞動力逐年增 長。截至目前已經轉移 1.3 萬人,現有農村富余勞動力 2.2 萬人。2010 年全縣農村 經濟總收入 21.15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5352 元,其中勞務收入 1007 元。 二、勞務輸出現狀 我縣勞務輸出工作正在實現著由無序流動就業向有序轉移就業、由體力型勞務轉移 向體力和技能并重轉移、由政府組織向市場配置資源的轉變。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渠 道主要有:一是通過政府部門組織轉移;二是通過中介組織介紹轉移;三是通過親 朋好友、家族介紹轉移;四是通過用人企業招聘;五是農民自己外出自主擇業。 1、轉移領域由埠內向境外延伸。我縣充分發揮口岸優勢,擴大對外投資與合作,擴 張農村富余勞力就業空間。目前在俄遠東地區烏蘇里斯克市、十月區等地有勞務點 300 多個,承包耕地 4.5 萬畝,長期雇工 4000 余人。為擴大有組織輸出規模,縣政 府在俄羅斯租賃土地 1300 公頃,興建農業技術合作基地,還在俄遠東地區創辦 13 家中小型農場,年輸出縣內外農民 XX 多人,勞務收入 XX 萬元?h勞轉辦也分別與 俄羅斯海參崴帝王酒店、華森木業鞋業公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鞋業在俄羅斯建立 了八個對俄勞務輸出基地。 2、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勞務經濟。發展袋栽木耳 4.42 億袋,耳農 1.3 萬戶,年產量 達 1.65 萬噸干品,成為全國黑木耳生產銷售第一縣。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 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帶動 6000 多名農民專門從事黑木耳銷售、運輸及其它關聯 產業?h級黑木耳標準化示范區-大城子村今年有 230 戶種植地栽木耳,發展 1000 萬袋,純收入 1800 萬元。 3、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在全縣 2.2 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初中 文化程度以上有 1.87 萬人,占總數的 85%,他們對現代生產技術和各種新生事物具 有較高的接受能力。為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5 年來,我縣先后建立了農廣校、 東寧駕校和農機校等 11 個市縣級培訓基地,可培訓專業有電腦應用、汽車駕駛、俄 語翻譯、食用菌生產技術、汽車維修等專業。各培訓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學設施,還 擁有一批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年培訓能力可單培訓。根據用人單位需求進行 基本技能培訓,形成了走出去訂勞務合同-有針對性地培訓-定向有序輸出的輸出 模式;二是特色培訓。根據東寧縣地域、民俗、文化特色開展技能培訓和國際勞務 輸出培訓等;三是儲備培訓。根據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在部分培訓基地中開展以就 業為目的的勞務培訓,對即將成為富余勞動力的人群進行超前培訓。 三、存在的問題 近五年,我縣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雖有長足的進步,但與海林、林口等勞務輸出 先進縣還有一定的差距,勞務輸出總體也呈現出“四多四少”現象,即自發性務工 多,長年性、穩定性務工人少;從事低收入體力型工程多,從事技術性高收入工程 少;縣內、國外轉移多,縣外、國內轉移的少。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思想認識不到位。雖然縣委、縣政府對農村勞務輸出轉移工作高度重視,但長期 以來,一些基層干部還沒有完全把發展勞務經濟提高到促進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的富民 工程認識不夠,總認為勞務輸出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只是補充家庭收入的 零打碎敲。部分職能部門的干部,也沒有真正將發展勞務經濟當作是統籌城鄉經濟 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來對待,缺乏認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 風。還有一部分農民有著濃厚的守土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著“在家 千日好,出門一日難”的心態,不愿出門務工,嚴重影響勞務輸出工作的開展。 2、農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規律性。目前農民外出就業仍然是以依托傳統血緣、 地緣、人際關系網絡為主,在轉移方式上仍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無序性和盲目性。 據調查,雖然有一定數量的富余勞動力樂于外出打工,對外出打工持肯定態度,但 由于自身素質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種植和養殖技能又沒有其它專業技能,適應能 力較差,在工種選擇和酬勞方面不好定位,導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 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農民愿意參加政府組織的陽光工程技能培訓,但是又希 望政府全部承擔培訓費用,對于自己承擔大部分培訓費用不是很理解,又因為在短 期之內看不到經濟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錢來進行技能培訓,只能在非腦力行業找 尋就業機會,一方面造成勞動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業雇工難的現象。一些 農民與外界接觸少,缺乏溝通,信息不靈,找不到掙錢門路,只能在親戚的帶領下 和政府的有序組織下外出打工。大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短期外出為主,具有明 顯的季節性。這些短期外出的勞動力絕大多數保留著對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每 年除外出務工外,農忙季節都要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轉移,季節性還 體現在勞動力轉移存在一定間隔性和隨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專項經費投入不足。一是缺乏工作經費?h、鎮雖然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辦事 機構,卻沒有專項工作經費,機構運轉困難,束縛著工作開展。二是缺乏培訓經費。 XX-2010 年近百萬元的陽光工程培訓資金分攤給全縣的富余勞動力,人均僅有 450 元,特別是對一些技術含量要求較高的技能培訓,如汽車駕駛、機械修理、建筑工、 電焊工等培訓,人均 450 元便顯不足。單一、少量的資金投入,造成多數培訓基地 的專業設置、師資條件、辦學設施等條件與勞動力轉移培訓不相適應,又無法開設 日益發展的中俄企業 制造業、加工業等所急需的新技術、新專業的技能培訓,嚴重制約著對農村富余勞 動力的培訓。培訓不到位,導致大部分農民主要從事短期的勞動強度大且工資較低 行業。 4、管理服務工作比較薄弱。面對不斷擴大的勞務輸出,一是勞務市場建設滯緩。大 部分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是自發的,而由政府職業部門和中介組織安排外出的很 少。農民怕上當受騙,擔心一些中介組織是黑市不僅收了介紹費,工作又不太理想。 官方辦的職介機構,也擔心企業等用人單位不能及時兌現工資,還有人身安全問題, 顧慮很多。二是服務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暢、未能做到進村入戶等原因,致使 部分富余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用工單位,只好眼睜睜地呆在家里而有力無處使。三 是監管跟不上。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勞動保 障監察執法機構和監察隊伍不健全,使得農民工合法權益時常受到侵害。 5、務工環境還存在諸多問題。國家雖然取消了許多針對農民工的不合理規定,城鄉 二元結構對農民勞動力轉移的制約有所減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些農民進城 務工,已經獲得了較長期穩定的職業和住所,但卻享受不到與城市職工和當地居民 平等的待遇,如醫療、工傷保險、子女上學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務。一些用工企業和 單位同農民工的勞動合同達 1 萬人。培訓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訂簽約率低,經常 出現勞動崗位不穩定、工資不能及時兌現、發生工傷事故企業推卸責任等問題。城 市大量需求技術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較高、農民工工資低、相應社會保障制 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導致回流人員日益增多。據統計,我縣今年回流人員近 XX 人。 四、對策、建議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任務,是在擴大農民就業的同 時,提高農民就業的層次。雖然,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還有相當數量 的富余勞動力沉積在農村,農民增收還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建設沿邊特色社會主 義新農村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決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已成 為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把 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培養新型農民,推動富余勞動力轉移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 內容。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關系到我縣 建設沿邊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實施,建議各鎮村要提高認識、形成共識,進 一步增強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強對農村勞務輸出開發工作的領導,調整充實縣鎮農村勞動 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 明確具體責任和工作人員,研究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針、 政策、工作目標及優惠政策,特別是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用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 移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同時,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經驗的宣傳力度, 幫助農民拓寬思路,消除顧慮,使外出務工,增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2、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重點是培訓,關鍵在轉移,經費是保障。 增加財政對勞轉工作專項經費的投入,積極推行勞轉工作目標責任制,并將做好農 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作為相關部門經濟考核的重要內容,年度考核的內容 之一,加強考核、定期檢查。采取各種有效形式,抓好試點,樹立榜樣,以點帶面, 積極推動此項工作。為使縣、鎮二級勞轉辦事機構有一定的辦公經費,村級勞務聯 絡員獲得適當的經濟補助,建議上級勞轉辦下撥項目管理資金,或允許我們在下撥 的培訓費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項目管理費。 3、 加強對農村勞務輸出人員的引導性培訓。 緊緊圍繞 “發展生產力, 增加農民收入” 這條主線,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使他們具備城鎮工作與生活所需要的各 種基本能力,減少損害他們合法權益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與自我保 護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們創業成功經驗教育和影響其他農民走出去 創業,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勞動力轉移的渠道。通過典型引路,教育引導農民破除小 富即安、故土難離的傳統觀念和保守思想,樹立多渠道增收、多業發展、自主擇業、 自主創業的新觀念。 4、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將培訓導向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緊 密結合起來,堅持定向培訓、定單培訓,切實提高培訓的就業率,爭取在一定地區 或一定行業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勞務品牌。加強與用工企業、部門或單位的勞 務供需聯系,根據用工訂單需求,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對不同行業、工種、崗位的 要求,做好訂單培訓,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適應訂單 崗位的要求。制定相應規定,激勵勞務輸出人員多參加培訓,多學技術,對取得相 應合格證或資格證書的人員給予一定的學費減免和獎勵,并優先考慮安排就業;擴 大減免特困家庭勞務輸出人員的培訓費用范圍,并適當給予參加培訓的路費和培訓 中的生活補貼。同時抓好培訓基地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對社會組織、機構、 企業及個人對培訓的投資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 5、實施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戰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各類經 濟園區,實施“工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使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工廠,由農民變 “工人”,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特別要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龍頭企業扶 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吸納更多 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二是要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借助于私營經濟的積聚效 應,進一步提高私營經濟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從第一產業進入 商貿、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行業。三是要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促進城鄉生產 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快我縣經濟基礎好、地處交通樞紐和商貿集散地鎮的小城鎮建 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小城鎮的繁榮,增加農民的就業門路。四是要 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通過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從事專業化生 產,吸收農村勞動力。同時,加快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拓展農副產品銷售,轉移 剩余勞動力。 6、 建立完善的勞務供求信息網絡。 逐步建立健全縣、 鎮、 村三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 及時準確地發布勞務信息,引導農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輸出勞務,避免農村勞動力 轉移的盲目性。各級勞轉辦事機構要定期調查了解可輸出的農村勞動力狀況,準確 掌握可輸出資源的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技術特長、求職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勞 動力資源的有效信息庫。及時了解和通報勞動力需求和務工情況,發布勞動力供求 信息,暢通勞動力資源信息共享渠道。進一步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各鎮 和有關部門要為勞務輸出轉移搭橋鋪路,加強對外出勞務人員的引導、服務和管理, 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性,為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搞好各項優質服務。 7、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議在尊重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允許外出務工農戶可 繼續保留承包土地經營權,也可采取轉包、轉讓、租賃、入股和托管等形式進行流 轉。外出務工農戶進行土地流轉時,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及時幫助辦理有關手續,切 實處理好各方面經濟利益關系,讓外出人員安心在外。認真落實《勞動法》等有關 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解決好失地農民和在城市打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給進城 務工農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農民工在子女上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險等方面的 保障機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不僅是經濟上盡量縮小收 入差距,社會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務也要基本一樣,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造良好 的社會環境。 |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5-26 11:24:06 |
·上一條:關于勞務輸出的調研報告·下一條:淺析中國的勞務輸出問題 |
|